錦州市第十二中學是一所辦學條件優越、辦學特色鮮明、在錦州市較有影響的初級中學。它始建于1957年,截止到2020年9月,錦州市第十二中學擁有教職工206名,學生2800名左右,教學班54個。
學校微信公眾號
錦州十二中
校址:遼寧省錦州市古塔區錦朝路5號 郵編:121001
電話:0416-4153387
郵箱:xz@jzsez.com
錦州市第十二中學版權所有 遼ICP備19018650號-1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 錦州
森晴心理工作室二維碼
校園快訊
詳細信息
每個父母,都需要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(一)
孩子表現出的樣子與家長所愿的不同,家長就會感到擔心、焦慮、無助、憤怒,于是有些人會出現指責、吼叫甚至打罵孩子的負面行為。父母們總是努力地想要去掉孩子那些“壞的”部分,以為去掉“壞的”就會剩下“好的”,結果卻是親子關系惡化,孩子喪失向上的動力。父母的這樣的“努力”反而成為對親子關系的破壞,對孩子創造力、生命力的抑制。如何不焦慮地做父母呢?如何才能真正成就孩子呢?其實每一種負面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。我們想要改變“壞的”,的確是是生命最真實的渴望,但需要走出對“改變”的執念,重新整合身心,連接自我,轉化問題為資源,才能做不焦慮的父母,培養出健康幸福的孩子。
具體如何操作?
●家長幫助孩子的最好狀態是什么
不要太緊,在一個問題里面不停地鉆進去,控制、嘮叨、指責、抱怨、生氣、暴怒,那就表明他太緊。也不要太松,躺平了,我管不了了,你愛怎樣就怎樣吧,就太松了。這兩種狀態都不是讓孩子有創造力的狀態。就像我們手握一只小鳥,太緊了,鳥死掉了,太松呢,鳥飛了。真正好的狀態是能幫一個人調頻到身心良好、更有創造力、更清醒的狀態。我們稱之為是一種“不松不緊、努力而無需多想、專注而又放松”的狀態。
●如何評價自己的孩子
1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:如果現在有人跟你說,“千萬不要想檸檬,一定不要想黃色的檸檬,不要想檸檬切開的滋味哦!”你就會滿腦子都是檸檬,甚至會咽口水。其實,當有人這樣說時,我們會自動屏蔽“不要”,腦海中不斷浮現檸檬的畫面和滋味。
2、在教育中,家長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指令,對自己的孩子進行“催眠”,來“創造”他不要的東西。
“我不要我的孩子這么不認真。”
“我不要我的孩子玩游戲。”
“我不要我的孩子功課這么差。”
“我不要我的孩子不聽話。”
……
年輕媽媽對著自己的孩子喊“不要跑”,孩子就跑得更快了;當她喊“不要爬”,孩子就爬得更高了;當她喊“不要摔倒”,話音未落孩子就摔倒了。為什么?因為孩子的潛意識會自動刪除那個“不要”,只收到“跑”“爬”“摔倒”這些有畫面的指令。很多家長不知道,自己在不停地給孩子做負面的“催眠”,所以說父母就是孩子的“催眠大師”。
3、正面的例子
“我”是家中三兄妹中的老大,讀初中時,是全班最矮的小男生,只有140cm。家里那個28寸的自行車根本騎不了。于是每天上學放學,就是挫敗感最強烈的時候,所有同學都從身邊騎車呼嘯而過,只有我一個人很羞愧,恨不得鉆到洞里去。一天放學回來,我正羞愧得不知道怎么辦,一進屋,卻看到爸爸站在客廳中間,張開雙臂說:“哇,歡迎我們家里第一位初中生!”爸爸臉上綻放著笑容,“我”所有的挫敗、羞愧在那一刻都不見了,爸爸用他的態度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承認。初一的時候爺爺生病,下床不方便,“我”正好住在他的樓上,就每天晚上不敢深睡,豎起耳朵聽爺爺的動靜,以便隨時扶他去小便。這件事我從未告訴父母。有天散步的時候,爸爸看著我的眼睛說:“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小男孩。”哇,爸爸的臉洋溢著愛,“我”不知道怎么說,好像當時一下就得到了關于“我是誰”的一種身份認同。如果親子之間一直帶著愛的連接感,父母能夠給孩子創造這樣一件隱形的美麗的披風,那么孩子是不會放棄自己的。相反,如果一個人從小被暴力的、非人性的對待,他就會變成一個暴力的人,暴力對待自己,暴力對待他人。
●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方向
1、負面回應以及帶來的延展
本來孩子的能量是完全向世界打開的,這個小生命沒有任何對自己的負面評判。當一個孩子初生到一個家庭,他自然會跑來跑去,這里摸一摸,那里碰一碰。這時如果媽媽呵斥:“不要跑來跑去!你看你把家里搞得多亂!我上班這么辛苦,回來還要服侍你,你就不能乖一點嗎?”孩子的能量就遇到了一個負面回應,接下來就會擁有這樣一種信念——我不夠好,我不夠可愛,媽媽不開心是我的責任。孩子天真的探索、流動的好奇心就會被壓下來,他就變成活在頭腦里,每天想著:我怎么做,媽媽才會喜歡我呢?我怎么做,媽媽才會開心一點?天長日久,日積月累,孩子遠離了自己,每一天都是為別人而活,不再懂得愛自己。所以,他長大一點就會來找心理醫生,因為他有很多的壓抑,很多的不開心,處理不好和自己、和他人的關系,有時候還會大爆發。
孩子一直得到負面反饋,積累的負面狀態越來越多,就慢慢演變為低自尊;而總能得到正面反饋,積累的正面狀態越來越多,自尊自信就越來越強。
2、正面的回應以及帶來的延展
一個孩子說“爸爸,我好害怕呀”。如果爸爸回應說“有什么好害怕的!別人都不怕,為什么就你怕!”害怕就變成負面的,孩子就覺得自己不夠好,不應該害怕。當害怕來了,孩子就壓抑。爸爸這樣的回應,制造了孩子內在的分裂,這種分裂會內耗掉孩子很多能量。但如果爸爸的回應是——“哦,孩子,你覺得害怕嗎?做一個深呼吸,看看這個害怕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呢?讓爸爸摸一摸。哦,那里有一個害怕先生,他想對你說什么呢?他是想提醒你保護好自己、照顧好自己呀。那謝謝他吧,謝謝他吧!”爸爸這樣的回應,孩子就停止了內在的分裂戰爭,就可以回歸到平靜的狀態,充滿創造力。無論你是誰,你做什么工作,達成了多少業績,擁有多少財富,我們可以確定的是,你都會感受到悲傷、挫敗、孤獨、脆弱、無助。情緒本來沒有好壞之分,都是生命自然的面向,是我們的回應決定了體驗的正負。